| 可靠的无损检测设备制造商——产品设计精 - 做工质量佳 - 售后服务好

热线电话:0515-82361976

国内外的渗透现状

2023-02-11 09:12

951x.jpg

一. 国外的渗透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渗透检测发展很快。为了提高检测速度,提高检测的一致性,降低检测的误差率,研制成功了渗透检测自动检验系统。为了提高探测疲劳裂纹与热疲劳裂纹的灵敏度与可靠性,研制成功了闪烁荧光渗透法。为减少环境污染与公害,研制了水基渗透剂、水洗法渗透检测技术和闭路检验技术。为了适合于镍基合金、钛合金及奥氏体钢材料的渗透检测,研制了严格控制硫、氟、氯等杂质含量的新型渗透检测剂。随着渗透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专门供应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渗透检测剂的公司,例如美国磁通(Magnaflux)公司,英国阿觉克斯(Ardrox)公司,日本特殊涂料公司,德国蒂尔德(Tiede)公司等。

美国的渗透检测目前可以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下面简要介绍美国渗透检测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相继制定了多种渗透检测工艺规范和材料规范。

关于美国渗透检测工艺规范,现以美国材料及试验协会标准(ASTM)为例,举例如下:

①ASTME1417《渗透检测的标准方法》;

②ASTM El208《亲油性后乳化荧光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③ASTM E1209《可水洗性荧光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④ASTME1210《亲水性后乳化荧光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⑤ASTM El219《溶剂去除性荧光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⑥ASTME1220《溶剂去除性着色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⑦ASTME1418《可水洗性着色渗透检测的试验方法》;⑧ASTM El65《渗透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

关于美国渗透检测材料规范、现以美国宇航材料规范(AMS)及美国军用标准(MIL)为例,举例如下:

①AMS2644《渗透检测材料》;②AMS2645K《荧光渗透检测材料》;③AMS2646D《着色渗透检测材料》;④AMS3155C《溶剂去除型油基荧光渗透剂》;⑤AMS3156C《可水洗型油基荧光渗透剂》;

⑥AMS3157C《溶剂去除型强荧光油基荧光渗透剂》;⑦AMS3158B《水基荧光渗透剂》;⑧MIL-I-25135《渗透检测材料》。

AMS 2644包括了美国宇航工业关于渗透检测材料的技术要求,代表了目前渗透检测方法应用的国际工艺水平。MIL-I-25135则包括了美国军方对渗透检测材料的技术要求。

美国国防部早在1957年就颁布了经鉴定满足所列技术说明书最新版本要求的渗透检测材料的产品清单:QPL-25135《渗透检测材料目录 产品质量符合MIL-1-25135》、QPL-AMS2644《渗透检测材料目录产品质量符合AMS2644》。

两个规范已经数次更版,现已被渗透检测界公认为世界权威性规范。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也都有反映本国渗透检测水平的规范。

.国内渗透检测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所采用的荧光渗透剂由煤油和滑油组成,在黑光照射下发浅蓝色白色荧光。典型配方:航空煤油85%、机械滑油15%。荧光亮度很低,发光强度只有10 lx左右,灵敏度也不高。渗透检验工艺也很落后,例如干燥用木屑。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有的单位在渗透剂内添加荧光黄(典型配方DBP12.5%、二甲苯25%、石油醚62.5%S101荧光黄0.2g/100mlPEB1g/100ml),使荧光渗透剂发光强度提高,灵敏度得到提高,但稳定性不够,清洗性能较差,有的单位在渗透剂内添加荧蒽(典型配方:煤油90%、荧蒽10%),使荧光渗透剂渗透性能提高,与煤油加滑油的渗透剂相比,发光强度也有所提高,但荧蒽是煤焦油的副产品,成分复杂,使用时,应防止与皮肤接触。与此同时,高灵敏度着色渗透剂也已研制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几个单位协作研制出新的荧光染料YJP-15,并研制成功了自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典型型号:ZB-1ZB-2ZB-3)与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典型型号:HA-1HA-2HB-1HB-2),其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其后,低毒型着色渗透剂也研制成功。

渗透检测在我国各个工业部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中。我国相继制定多种反映国内渗透检测水平的标准,举例如下:

国防科技工业军事标准:GJB2367《渗透检测方法》;航空工业标准:HB/Z61《荧光检测说明书》;航天TC业标准:QJ1268《着色渗透检测方法》;航天工业标准:QJ2505《着色渗透检测方法》;核工业标准:EJ186《着色检测标准》;机械工业标准:JB/T9218《渗透检测方法》;

特种设备行业标准: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民用航空标准:MH/T3002.1《航空器无损检测渗透检测》。

但是,渗透检测设备、渗透检测剂的制造及定期控制校验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荧光渗透剂性能不够稳定,停放时间长了会产生分层及沉淀;荧光渗透剂中硫、氯、氟等微量有害

元素的控制未过关;荧光渗透剂品种少;国内还没有松装密度不大于0.075g/cm³的干粉显像剂,以及水溶和水悬浮显像剂。渗透检测的工艺方法及标准的质量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